强化宗旨观念 密切干群关系 | ——学习毛泽平同志先进事迹的几点体会
王琳(区府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各级领导干部不容懈怠的职责。然而,宗旨观念淡、服务意识弱已成为基层领导干部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广大群众对此颇为不满,把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比喻成“三水”关系:一是“蛙水关系”。干部需要群众时,就像青蛙一样往水里跳;不需要群众时,就跳上岸摆官老爷架子。二是“萍水关系”。干部群众尽管工作生活在同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但“形聚而神不聚”,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却怨气声声,隔膜重重,进进出出如同萍水相逢。三是“油水关系”。领导干部和群众相互之间很少有共同语言,更有一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贪污腐化,滑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尽管这些比喻,有些片面或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化、服务走样后群众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情绪。
一名党员干部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必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强化民本思想,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这也是我反复学习毛泽平事迹之后感受最深刻的一点。通过对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毛泽平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思想上受到了很深的触动,对如何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思想上要爱民。我国古代儒家大师孟子曾反复强调“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到现代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宗旨。现在社会上有党员干部说,六、七十年代干部好当,群众“很听话”,现在干部难当,因为群众“不买帐”。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如今党群、干群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其主导方面还在干部一方。干部爱民不爱民,群众心里有杆秤。为什么毛泽平同志能够得到严家乡村民的爱戴,去世之后仅几千人口的严家乡就有500多山民,从方圆60多平方公里的山上自发地赶去为毛泽平送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毛泽平平时深爱着严家乡的人民,与严家乡的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果每位共产党员、干部都象毛泽平那样,真正把立足点放在为人民服务上,真正把心和群众贴在一起跳动,党群、干群关系何愁不会变得和谐、融洽起来。
其次,谋事时要想民。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当领导干部就要谋事,而谋事能否想民又非常重要。有的同志讲,天天与群众打交道,谋事还能不想民?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善摆花架子,工作起来雷声大,雨点小,无为民尽责之意。有的干部,热衷于搞这样那样的“工程”,哗众取宠,以此作为“政绩”,当作升迁的资本,这种“想民”说穿了还不是想自己?而毛泽平却三十年如一日,扎根贫困乡镇,把自己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严家乡人民。他记了几大本《民情日记》,对全乡每一户的情况、群众的冷暖疾苦都了如指掌,被群众看做是“贴心人”、“亲兄弟”、“好朋友”、“活地图”。对群众的要求,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事无巨细,无论公私,他都有求必应,言出必行。为了农民群众,他可以献出自己一切,甚至在临终前几天,他还不顾自己卧床不起,先给几位民工付了工资再回家过年。事迹材料中说“桥墩作证:这是老毛唯一的食言”,其实也是毛泽平谋事先想民,才得到大保堂自然村村民的信任,把原先对整个燕山村及下游防洪存有隐患的老桥炸毁,动工兴建新桥。只有像毛泽平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
第三,办事情要为民。爱民想民最终要落实到为民上。群众是最务实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们只有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面前才会心悦诚服。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飘浮,会上报告一套套,会后工作不见了。在这些人看来,“干部一张嘴,群众跑断腿”,那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干部,也没有一个是群众所欢迎的。而毛泽平在严家乡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农民土专家”,除了土管业务外,他熟谙公路、桥梁、房屋、水利、建筑等各方面业务,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当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与严家乡群众一起为改善基础设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而艰苦奋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汗、一滴血。严家乡的44.2公里公路、机耕路的建设改造,15座桥梁和11处涵洞的建造,各村自来水工程以及一些村里小学的校舍等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勘测、绘图、设计的,而且从不拿一分报酬,为乡村节约设计费10多万元,群众所需要的就是这样务实肯干的干部。只有像毛泽平这样,真心为群众办了实事,让群众得到了实惠,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
当前,我们要密切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毛泽平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一名真正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合格的党员干部。 | | (2001-10-7 13:47:34 点击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