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员天地   打印本页
 
浮夸造假为何禁不了——部分县乡干部浮夸风实录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题:浮夸造假为何禁不了— —部分县乡干部浮夸风实录
新华社记者陈芳 包永辉 陈先发
中国人吃虚报浮夸苦头还少吗?
虽说今天逼人造假的“高压气团”不存在了,但一些地方的浮夸造假之风仍在恣意泛滥。更令人痛心的是,面对浮夸造假这一“公开的秘密”,许多人熟视无睹,有的甚至知假护假。记者就此深入部分省的20多个县市作了一番追踪调查。
(小标题)“注水数字”撑出“超高指标”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在个别地方实行的“一手乌纱帽、一手高指标”的干部考核办法的压力下,有时候“不编假数字、难过考核关”。
江苏省淮安市一位副区长说,比如经济发展速度,1998年中央定的目标是8%,省里定的是11%、市里定的是15%,到了县里已加码到了17%,层层递增到了乡镇更高达20%以上。乡镇一级经济实际上增长非常缓慢,少数地区是下跌的,要增长20%,除了闭着眼吹“数字泡泡”,别无他法!
安徽一地处江淮分水岭的某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农村人口就有73万。与记者走村串户时看到的低矮草屋连片、一些农民家徒四壁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县财政收入年年大幅增长,其中1996年度财政收入竟比上年“飙升”65%,2000年县财政完成2亿多元,比上年增长近9%。在记者的疑惑和一再追问下,县财政局负责同志最后坦言:实际财力下滑的势头已持续多年,财政连年攀升完全是“注水”、造假形成的假象!去年的财政收入中,“注水量”超过了4000万元。
据介绍,对上级下达的一些与基层实际背离的“硬指标”,一些县乡年年要当紧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干部们感到有苦难言。个别县的同志苦笑着说:哪里找得出比 “造假数字”更好的办法!
所谓“财政注水”,就是搞财政“空转”。 那么,这些“水”是如何注入财政收入的呢?记者调查发现,各地做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财养税”法,如县财政向银行贷款,企业再将这笔钱以“税收”名义交至县财政,这笔钱轻松“旅行”后,财政的盘子就大一层;另一种是大做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的“花样文章”。在各种要收费的名目下随意捏造一个数字作为“收入”,事后县财政再将这笔钱全额返还乡镇。账面上看不出破绽的“出入账” ,实质上是一种“空对空”的把戏。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基层一方面在压下来的高指标下不停造假,一方面还要应付上级财政主管部门不断的“财政运行质量大检查”。有的干部气愤地说:这纯粹是“一边逼良为娼、一边扫黄打非”!

(小标题)报假喜者得真喜,讲真忧者得真忧
江苏东台市的一位县领导对记者说,前两年他们根据市里的实际情况,对上报的统计数字进行“缩水”,马上招来一片指责声。省里一位负责人甚至在大会上讲“后任否定前任也属不正之风”。
如果说这样的干部是“被逼无奈”的话,那么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政绩靠虚假数字、数字出真实官位”这一连套的受益者。
一些乡镇干部坦言,现在每隔三五年乡镇主要领导都要变动一次,有的甚至发出了“谁不造假谁吃亏”的论调。1996年至1998年,淮安市对各乡镇下达了3年内分期分批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个别乡镇收入人均只有4000多元,于是便给地税收入添加了数额不等的水分,多的乡镇“注水”达上百万元以上,事后有人就因“ 政绩”突出而升迁。
“你们就不怕浮夸造假漏馅吗?”记者吃惊地问。淮安市一位知情的乡干部坦言,地税空转,人所共知,但到目前为止,也没见追究过这些造假者的责任。我也不能在一个乡镇做一辈子领导,前任领导这样搞,我也依样画葫芦;别的乡镇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
记者在苏北一家基层单位采访时发现,会议室里放着七八个牌子。主人看记者好奇,笑着说,这是专门为了应付上级准备的,上边哪家来人,就挂哪家的牌子。这里今天是老年学校、党员活动室;明天就变成了村级资料室、农村阅览室、财务公开室。这家单位因此评上“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基层干部反映,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浮在上面听汇报、看材料,有时下去,也往往是看好的,不去看差的,爱听喜不爱听忧。
(小标题)想揭“疮疤”又怕疼:基层干部浮夸造假心态各异
浮夸造假已是众人皆见的一个社会“疮疤”,为啥没人愿揭?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县乡干部们复杂多样的心态。
“假不责众”心态。不少县乡干部反映,造假、“玩虚”刚开始有些担心,怕已脱离实际的“高速度”早晚是 “纸里包不住火”,但一发现许多比自已更差的地方都报了高数字,自已也就心安理得。大家都假就好办,板子又不打在一个人屁股上。
“根子在上面”心态。阜阳市的一些县乡干部说,我们也不愿造假,说心底话,我们都是泥里滚出来的干部,20世纪50年代浮夸饿死百万人的事记忆犹新,但现在也不能怨我们,谁不看重顶上的乌纱帽呢?不完成高指标就要“摘帽”,就要“一票否决”,谁不怕?再说上级许多领导并非不知基层“数字含水”,他们还不是笑咪咪地听汇报。
“前任遗祸”心态。一些乡村干部抱怨说:“前任已经把数字夸上去了,现在想实事求是都不可能了”。前几年,受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江苏某县上报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销售收入没有增长,结果省里相关部门打来电话埋怨,要求县里严肃作出“解释”。
“谁不造假谁吃亏”心态。最普遍的就是干部们担心 “说了实话、不被提拔”。河北定州市的一位镇党委书记说,干部考核任用的主要依据是“账面数字”,而不是看你是否说真话,有谁去讲实话冒风险呢?在安徽阜阳市的一个乡镇,干部累欠的工资已10个月,但报表上乡财政收入仍是“大幅增长”。
“恨假,但求过考核关”的心态。一些县乡干部在报数字时“东张西望”,有的说,太假了,良心受谴责,觉得上对不起党的教育、下无脸见父老乡亲,但报得太低,又过不了关。又不是一辈子在一个乡镇做领导,太较真也不好,所以采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得过且过态度。

(小标题)杜绝造假浮夸需抓机制建设
对于浮夸造假,许多干部深恶痛绝。他们强烈呼吁要从上至下狠揭“造假疮疤”,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风。
一些县、乡干部形象地说,打拳还要一伸一缩,当前结构调整中经济发展的低缓期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认为在此阶段工作的干部创不出高增长就没政绩。要把干部的指标考核与按经济规律办事结合起来,上级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更不能将“指标硬化”、层层分解,否则积极性就会成为盲目性,就会出现拔苗助长和“冒进” 。
有的干部反映,现在干部考核中一些做法忽视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有的上层部门“下乡不下桑塔纳、隔着玻璃看庄稼”,不熟知农村实际,考核中却动不动就要对乡村干部“一票否决”,压出了浮夸造假。公正评价基层工作,给基层干部更多理解和支持,是促使他们丢弃造假陋习的一个基础。
河北一些干部群众说,要想杜绝弄虚作假的坏作风,必须改变现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定和做法,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使欲造假浮夸者没市场,不想搞、不敢搞、不必搞,否则转变作风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完)
(2001-10-23 8:04:41 点击0
 

把本页介绍给你的朋友把本页介绍给你的朋友

关闭本窗口

发表、查看关于该新闻的评论    
 

实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