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员天地   打印本页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发展是当今中国的主题,也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线。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关于发展的一系列论断,与邓小平发展观一脉相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完整系统的发展理论。

关于“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和发展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首先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观。邓小平不但为我国制定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而且提出了抓住机遇、“台阶式”发展的全新思路。特别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集中地反映了他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坚持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发展的机遇论,明确提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论及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时,十六大报告用了“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断语,并为此强调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十六大进一步将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关于“以民为本”的发展观和发展的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以民为本”的发展观。无论是“三个有利于”标准,还是“三个代表”,都充分地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就说过:“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他还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十六大不仅旗帜鲜明地强调“执政为民”,“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在理论上取得两个重大突破:一是扩大了代表性。强调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也有利于保障一个全面和普遍的小康社会的方向。二是扩大了包容性。报告不仅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且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关于“改革开放”的发展观和发展的动力

一部中国经济24年快速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强调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一体化,是十六大的一大特色。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这两段论述,不仅指出了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而且强调了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坐标。坚持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985年,邓小平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性质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他还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邓小平倡导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展生产力,为发展鸣锣开道,为发展注入动力。

关于“开拓创新”的发展观和发展的思路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路径的选择,还是“一国两制”的创造,都反映了邓小平超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十六大报告对创新的发展观有了更为全面的论述。首先,强调了创新对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其次,阐述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实践创新就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理论创新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再次,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明了各种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创新与继
承的关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二是强调理论创新的先导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关于“集约增长”的发展观和发展的方式

十六大关于“集约增长”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新提法上。“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实就是一条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之路。这一提法也反映了“九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型的宏观背景。

关于“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和发展的内容

增长和发展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发展涵盖增长,但增长并不等于发展。邓小平发展观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他极其重视如何走向共同富裕。早在1986年,他就指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些观点,是十六大“全面、协调”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渊源。与以前偏重“量的扩张”相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为重视“质的提高”。它所涵盖的范围,除了使“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之外,还要使“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浙江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发展战略,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在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据浙江日报 作者刘亭)

(2002-12-9 14:50:46 点击0
 

把本页介绍给你的朋友把本页介绍给你的朋友

关闭本窗口

发表、查看关于该新闻的评论    
 

实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