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考核的新坐标
□范伟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时,强调要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同时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会议提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片面发展观导致片面政绩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之后,发展经济成为重中之重。本来,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求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突出的位置上,而建国以来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失误,从根本上说,恰恰在于没有处理好这一问题。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这一决策对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问题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干部心目中,为发展而发展,发展简单化为经济数量的增长,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这样的片面发展观相当普遍,而且长时间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得到纠正。片面的发展观导致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一系列跟经济相关的量化指标,与官员的升迁奖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政绩甚至简单化为年终报表的数据。
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其必然性;但是,这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纠正,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高增长、低发展”的畸形状态。经济从数据上看增长很快,而人民群众却没有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甚至连经济本身的发展也不能保证。今年上半年的SARS已经向世人昭示了这一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解决以人为本的问题,解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不容回避。同时,我们2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也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条件。当务之急是在发展观上有新发展,在政绩观上有新标准,在政绩的考评上有新机制。
真正的业绩要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片面的政绩观很容易将官员引入歧途。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引导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官位,一些地方不惜出台各种违规的优惠政策,低价拍卖土地和其他资源,欠下所谓的“政绩债”。一些地方“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种数字腐败及其恶性循环,祸国殃民。
政绩观,实质上反映了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走上政治前台之初,就发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号召,表明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上述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真正的政绩,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具体成果,这些业绩和成果要能够经得起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键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通过制度和机制来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
我们要用正确的政绩观保障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就要着眼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政绩的考评体系,靠机制和体制发挥作用。这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刚刚结束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这表明,中央在解决政绩观的问题方面,已经破题。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它还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中央在部署经济工作时,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上。
这样的战略部署,无疑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及其官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构建了新的参照系。
(2004-1-1 21:09:10)相关链接 浏览次数: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