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山之石

 

打印本页

“星期三”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




“星期三”如一股旋风,吹热新昌大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干部,无人不晓。“星期三”已是新昌干部形象的代名词。
每周三为新昌县统一的乡镇干部驻村服务日,简称“星期三”制度。“星期三”驻村服务日是新昌转变乡镇干部作风的一个举措,去年4月在乡镇推开后,乡镇干部深入农村,以“门诊、出诊、会诊、复诊”的服务方式,重办实事,巧解难题,迅速赢得民心。然而,乡镇干部毕竟受职权限制,一些涉及到部门单位的事项如土地调整、水利交通等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新昌县委联系实际,继续做好深化“星期三”的文章,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把“文化、卫生、科技”等纳入了“星期三”轨道,使一年一度的“三下乡”变成一周一次的“常下乡”。

“沃州明珠”常年闪烁
“文化下乡在农村很受欢迎,可群众反映,一年才一次,实在太少了。”新昌县文化局局长徐伯青说这是群众的呼声。在“星期三”部门联动后,沃州明珠艺术团从去年10月24日开始,每周一次的演出雷打不动。
沃州明珠艺术团成立于1998年5月,是一支凝聚了新昌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精华的文艺宣传队伍。他们以经济建设为主题,深入厂矿、学校、工地,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4年来,共演出70多场,参演人员达6000人次,演出节目500多个,累计观众约15万人次,被群众昵称为天姥山下的“乌兰牧骑”。但相对农村而言,往往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品味到这份“精神大餐”, 自开展“星期三”部门联动后,在新昌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的支持下,艺术团每逢周三行动,一个乡镇一个乡镇轮流演出,从不“缺席”。如今已演出10多场,观众如云。单是新林乡查林村的一场演出,观众就达3000多人。新昌回山镇大宅里村是一个大村,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是传统庙会,每年这个日子,村里都会请来农村“草台班”演几出越剧,让村民过一把戏瘾。听说县里免费送戏下乡,大家别提多高兴啦,一位姓梁的老大娘早早地通知了几门亲戚,并提前一天在演戏的祠堂放上几条长凳,“霸”了位置。出乎意料的是,这“霸”位置的长凳竟有100多条。演出时天很冷,还下着雨,路上泥泞不堪,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把旧祠堂挤得水泄不通。实在太挤了,许多村民就撑着伞,站在天井里观看。“这戏有看头,歌舞、越剧、京剧、相声样样都有,‘品种’齐全哩。”一位年轻妇女边看边说。
送戏下乡,更是送政策下乡。为使“星期三”演出丰富多彩,该团专门请人创作了调腔小戏《海选之后》,赶排了《六中全会放光芒》等歌舞节目,挑选县内有影响的文艺精兵挑大梁。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折子戏《三岔口》、《十八相送》更让人有“久别重逢”之感。同时,还让当地群众也参与演出,把当地最精采的节目奉献给观众。
送戏到村,一般选择在文化生活单调、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如长征乡里四村是由4个自然村组成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文化生活相当贫乏,赌博、念经烧香曾是部分村民生活的主要内容,自建立文化中心后,一些不良习气有所改观,而艺术团下村好似“仙女下凡”,余音绕梁三日不衰。梅渚镇张家店村去年自筹资金32万元,把村里1200多米的主街进行硬化,艺术团又进了村,村里响起了锣鼓声,直乐得村民合不拢嘴。
“年底前给我们演一场吧,农村太需要这样的节目了!”新昌县文化局接到乡镇领导的电话,已不止一次了。自从“星期三”开始下村演出后,沃州明珠艺术团成了“抢手货”,就像“同一首歌”一样“俏”。
沃州明珠艺术团是凭着“老百姓喜欢看”的理念走进“星期三”的,而送书下乡、送电影下村又是另一种载体,展示文化风景。通过“星期三”,新昌的文化部门将零碎的文化下乡制度化,把最好的精神食粮送给了最普通的老百姓。

“医疗小分队”周周出征

2001年12月12日,星期三,双彩乡。这是新昌人民医院送医下乡之日。内科、外科、妇科、眼科等常见疾病,都有去处;洪堂灿、吕焕昌、潘美玲、方健等坐堂医生,都是院里医术最精湛的。
“去年开始,肋骨就疼了,严重时还不能躺。这是为啥?”60多岁的梁士标问。他是听到乡广播后,专门从3里之外的前将村赶来的。
吕焕昌医生撩起他的衣服,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这是带状疱疹,出水痘时病毒潜伏下来。”吕医生耐心地对他解释,并为他开了一张处方,直至梁士标满意而回。
在医院里还算“清闲”的眼科,这时却人满为患。中年妇女杨菊秋原在外地打工,两个月前双眼突然无缘无故流泪,虽然不能坚持打工,但自以为影响不大,一直没去医院看病。送医上门,自然喜煞了她,请方健医生看了以后,还请他留下了电话号码,说以后还去城里找他看病。
“流动医院到家门,专家医生进村了。”村民们奔走相告。确实,农民们所享受的,是县城里最高医技的医生。“星期三”部门联动服务推开后,定期送医下乡,已是该县卫生部门一条铁定的规矩。
新昌县卫生局结合实际,以乡镇干部“驻村服务日”为载体,与乡镇政府联动的形式,实行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联系中心村制度,组织医护人员周三下村。县级医院分片到16个乡镇,周三轮流下乡服务。
医生们带着诊疗用具和药品,当街“摆摊”,为村民开展健康检查,对内、外、妇、儿等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随时诊治,有时还到户巡视走访;开展健康教育,利用VCD向村民宣传防病知识,推广使用健康处方;开展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产妇产后访视、儿童健康体检等;同时,该县卫生部门还专门花了1万多元,为一些就诊病人、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及60周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周期性健康检查。
县城医生下乡,乡镇医生到村。新昌一些边远山村,不用出门,就有良医上门。儒岙镇中心卫生院自去年6月份以来,每到星期三,都有一支医疗小分队出征,在东山、南山、黄渡里、横板桥等村开展服务。有一次,他们带着B超、心电图等仪器来到东山村,一下子吸引了许多村民,纷纷让仪器检验一下自己的身体。一位70多岁的徐大伯一边量血压,一边喃喃自语,现在的医生真格好,看病也不要钱。要是我们去医院,还得花车费呢。

“农技轻骑兵”天天过“周三”

在农村最活跃的科技队伍,新昌县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要算一个。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是关键。农村发展种养业,需要大量的农科技术,而70%以上的中高级农科专家集中在城关,为发挥专家作用,为民解忧,农科专家服务团应运而生。由新昌县人事局组织的专家服务团共有58人,涉及粮油技术、果树蚕桑、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名茶育制、法律服务等13个领域,一旦农民需要,立即上门提供服务。去年该服务团为农服务达2100人次,服务对象3万多人次,分发各类科技资料3.8万份,推广新品种4万亩。
为农服务,新昌县农业局更是唱好主角,推出“星期三”五项联动机制。在星期三和乡镇集市,开展形式多样“科技送万家”活动,将农业局系统的专家名单和服务项目、联系电话印制成名片,送到千家万户,科技名片成了联系农户的纽带。实行农技“110”值班无休日,设立值班办公室和服务电话,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解惑释疑。同时,利用网络的信息传递优势,在互联网上开设了新昌农业信息网站,星期三专家“网上坐诊”,采取一般问题即问即答的形式,农技咨询网上热线让农民“新潮”了一回。
“农民最讲实在,只要切切实实解决了问题,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专家们被农民抢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而对于专家们来说,如今的日子,天天都过着星期三。

(作者:杨银千 潘丽萍 梁柏林)

(2002-7-4 16:45:32)相关链接 浏览次数:116

发表、查看关于该新闻的评论       把本页介绍给你的朋友把本页介绍给你的朋友        关闭本窗口

“实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