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研报告

 

打印本页

党的建设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决定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要求,明确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这两者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变化和发展。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并制约其发展。马克思科学论证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党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并为实现其政治主张、维护其经济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及核心力量。政党的活动属于政治范畴,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为经济所决定并归根到底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党的活动,是实现和保证其所代表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基本方式和手段。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坚定不移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前进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通过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切活动的主线。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看到,近代中国因经济技术落后和社会制度腐败而被动挨打。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抵抗外国列强侵略,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出路。洋务运动、康梁维新,一直到辛亥革命在内的多次奋斗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71页)不懈追求真理的中国人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只有发展生产力,社会才能进步。在当时的世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欧美国家所走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是俄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只能使中国走上帝国主义附庸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此,要根本摆脱被动挨打局面,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以革命斗争夺取政权,然后在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中华民族振兴。建国以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进行了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党的八大所提出的路线,集中反映了党的正确认识。但由于1957年以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党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生产力发展遭遇了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采取切实措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沉着应对国际竞争的指导方针。从国内情况看,进入新世纪,我国生产力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GDP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七位,我国经济已走出短缺状态,绝大部分行业及商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基础设施建设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面对正在形成的新的社会需求,我国原有的产业、城乡、地区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情况看,经济全球化借助信息高速公路、航空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正在迅猛推进;世界经济结构正迅速升级;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引起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的相互渗透、碰撞,由此形成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压力;等等,需要我们党的建设一定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战略基点和制定各项政策的根本依据。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党制定方针政策、措施的出发点、立足点,是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把握经济与政治全局的基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的“先进”不是指已有生产力水平的比较,而是对促进生产力向先进水平发展的一种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重点在于“发展要求”,也就是创造生产力发展所获得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观念上的条件,可明确表达为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性。这是一种动态的把握。这种动态过程要求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趋势,把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把握和驾驭生产力要素中科技含量增大的特征和趋势。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概念有多种说法,目前公认的一种是“六要素论”,即将生产力及其要素表达为一个公式:生产力=科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信息)。这就形象表达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科技对生产力中的其他五要素都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贡献越来越大。单个生产力要素也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比如,“劳动者”这个要素由四个因素构成:体力、技巧、意志力、智力。在低水平生产过程中,体力起主要作用,生产力水平越高,智力作用越突出。劳动对象指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等,新材料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作用;管理同样越来越需要科学管理。党的建设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就要时时审视党的各项决策和措施是否体现了这种特征和趋势。

把握和驾驭生产要素组合中优化的特征和趋势。生产力要素“组合”中也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宏观经济组合包括布局适当、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等。各企业有人财物、供产销等方面的组合。技术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一种技术被开发应用,投入产业化,可以发展为规模相当的企业集团,甚至成为一种新产业。抓住了这种特征和趋势,也就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把握和驾驭信息要素的作用不断增大的特征和趋势。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信息要素逐步从生产力要素中独立出来了。对信息概念的解释很多,用得较多的一种解释是:信息泛指我们所说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等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信息可以共享,它的作用和价值可以随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信息可以多次使用而不损耗,而且在使用中可以增值。在生产力发展中,信息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体现在信息对生产过程中的决策、变化之中,体现在劳动者对知识、信息的掌握之中,还体现在生产工具之中。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下一阶段我国发展的思路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充分反映出党对这个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认识和把握。

把握人力资本越来越重要的特征和趋势。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能动因素。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发展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提高劳动者素质一般是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实现的。“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在1935年提出的。上世纪60年代,舒尔茨、贝克尔等经济学家有较完整的论述。这种理论认为,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叫作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要分析人力资本的作用,分析投入的成本和产出的效益。这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医疗和保健、在职人员训练、学校教育以及业余学习项目、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的迁移活动等。关注人力资本,主要是重视知识在生产劳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效益。很显然,人力资本含量高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分辨力,能随时抓住市场经济中的投资机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有更高的工作效率。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生产发展中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也迫使劳动者越来越关心自己人力资本含量的提高。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也是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把握和驾驭生产力发展与外部环境、资源、人口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特征和趋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也就是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关系。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三大原则:一是生态持续原则。人类生产力活动必须限制在自然环境和生态能容纳的范围内,不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构成威胁;二是经济持续原则。经济增长必须计算环境和资源成本,务求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三是社会持续发展原则。经济社会要力求协调发展,避免某一方面的滞后而影响总体发展。

把握和驾驭一国发展与各国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特征和趋势。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国经济的联系与依赖性越来越强。很难想象,一国的生产力发展离开世界经济的互相作用能有多大作为。当然,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与各国经济交往中我们有许多机遇,可以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发展自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必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因为从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和水平来说,是人强我弱。因此,需要我们作出百倍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振兴中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这种“发展要求”又突出“适应”两个字。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适应”,即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因此,“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能脱离国情、脱离我国已有生产力的水平,超越发展阶段发展生产力,采用超越阶段的政策,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去发展生产力。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始终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使得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迈向新世纪,我们应该牢记邓小平的话,下决心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担负起执政党的神圣使命。

其次,关注和研究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向。关注和研究我国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变化的问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特别关心和解决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收入分配差距比较悬殊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的新特点以及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等,以保证我国生产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也就是深化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要打好改革的“攻坚战”,尤其是推进国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这方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争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

第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好知识和人才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知识和人才的作用。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等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各种人才比较紧缺,而国际上争夺人才的大战日益白热化。加紧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

第五,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工人阶级有产业工人,也包括知识分子、党政机关干部等,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三个代表”思想是党对自己的要求,并要求将之落实到每个基层党组织,要求每个党员起先锋模范作用。这种要求当然也是对工人阶级各个群体的要求。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工人阶级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也要改造自己,积极参与改革,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本领,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出自己更大的作用。



(2002-6-12 12:54:52)相关链接 浏览次数:28

发表、查看关于该新闻的评论       把本页介绍给你的朋友把本页介绍给你的朋友        关闭本窗口

“实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