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使我国从根本上摆脱了农产品短缺的困扰,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迟缓,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艰难的“爬坡”阶段。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农业发展新思路,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一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农产品的数量不足转变为质量与效益低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联系辽宁的实际,不期而遇的“新东北现象”已足以说明农业发展正处于转折关头,迫切需要确定适应新阶段的新思路。
新阶段农民增收途径的变化,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同全国一样,农民收入增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自改革开放初至80年代末,主要依托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当时,由于农产品短缺、市场供不应求,农民收入可以随着农产品数量的大幅度增长而相应提高。这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5元增加到670元,增加了近2倍。
第二阶段主要依靠农产品价格的提升。进入9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而农产品的比较价格很低,农业效益下降。为了保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93到1996年,国家连续三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价格因素为主导的收入提高,带来农民收入的第二个高速增长期,全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50元。
从90年代后期进入了第三阶段,即效益主导型增收阶段。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特别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迅速升级,农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农产品市场开拓不力,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难和县乡财政增长难的“三难”问题愈演愈烈,农民收入持续下降,实际上陷入了效益约束型减收阶段。全省农民收入由1998年的2580元,降至2000年的2356元,2001年虽然得到恢复性增长,但基础仍不稳固。
上述分析说明,进入新阶段,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已越走越窄,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企望也由于国际市场的低比价而难以实现,数量型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经无法解决新阶段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必须摒弃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农业轻非农产业的传统农业模式,探索一条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路子。
新阶段农业基础地位的新功能,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重视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指导原则。在农产品供应十分丰富的今天,农业作为人们衣食之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之后,还要不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之后,国民经济发展还要不要农业的支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农业基础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有差异的。工业化初期,农业的基础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衣食所需,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劳动力和资金积累,突出表现为食品和要素贡献。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工业规模扩大,自我积累能力增强,对农业部门的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转而对农村市场的需求依赖日益增强,需要以扩大农村市场来支持工业发展,农业基础作用的重心开始向市场贡献转移,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农业便进入了这一发展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新阶段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难以提高,农村市场难以拓展,农业基础作用的市场贡献很难充分发挥,成为近年来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分析,目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约相差10-15年,以低收入群体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农村,目前由于有支付能力的约束,还仅仅是个潜在的市场。要开拓农村市场,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民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其市场贡献份额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以新的战略思维认知农业基础作用,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农村工作,把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着眼点转移到农民增收上来,靠农民增收培育内需,拉动市场需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新挑战,也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经济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这必然会为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就辽宁农业而言,入世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市场,因而从总体和长远看利大于弊,关键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从区位条件、气候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因素看,辽宁多数地区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土地集约型农产品的竞争优势,特别是畜牧、水产、水果、蔬菜、花卉等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只要确保质量与安全,在国际市场会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是粗放经营所带来的低质低效问题,特别是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大量使用,造成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严重超标,成为农产品卖难和出
口难的制约因素,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大“瓶颈”。
更令人关注的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承诺的兑现,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大量优质低价农产品会大量涌入,这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农业造成很大冲击。从辽宁来看,首当其冲的是主导粮食作物玉米生产会面临严峻的危机。目前辽宁省玉米产量占粮食总量的60%以上,入世前每年有近1/3销往南方省份做饲料;入世后一些地区将直接从国外进口价格低、专用性强的玉米,这势必给辽宁玉米主产区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我们仍抓住传统粮食品种不放,不审时度势地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就无竞争优势可言,因此,必须及时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特点,是理清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的客观依据。按照中央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质量与效益,依靠提质增效加速农民增收。这一发展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以提质增效促增收”。
强调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主要是基于对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诸多矛盾的深刻认识。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必须讲求质量与效益的新阶段。因此,要正确定位和把握地方农业的发展方向,着眼于农民增收,实现由传统数量型农业向现代质量效益型农业的转变。
发展现代质量效益农业,就是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当前要注重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技术管理农业,努力从单一传统农业向三次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农业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从忽视生态掠夺式经营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高方向转变,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切实转移到依靠提高素质与效益的轨道上来,依靠提质增效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质量效益农业,就是要树立现代大农业意识,按照市场经济效益观念,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现代农业是农工商并举、产加销融合的大农业,其核心是以质量效益为本,注重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通过提高质量效益来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重新审视辽宁农业,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式,从战略的高度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包括农产品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都要进行战略性调整。目前我们正处于入世过渡期,境内农产品供给也很丰富,正是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应抢抓机遇,加快调整促发展。
发展现代质量效益农业,就是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要实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促进农村分工分业,拓宽就业与增收渠道,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增收。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行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当下大力气抓紧抓好。目前辽宁在这方面差距较大,已成为农业增效慢与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发展现代质量效益农业,是个全新的发展观念,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无论搞规划指导、组织生产经营,还是抓结构调整、抓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要从效益出发,用效益高低来检验思路是否对头,用农民增收快慢来评判我们工作的好坏。总之,发展质量效益农业,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条应作为新阶段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点,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发展现代质量效益农业,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而且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得力措施,稳步推进。从总体上说,要适应世贸组织的规则,结合各地实际,扎扎实实采取新举措。
大力调整和构筑适应入世新形势的农村经济结构。从辽宁的水、土地等资源条件,特别是入世后的市场需求看,种粮不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地理与气候环境更适宜种植果菜等经济作物。因此,应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分工与协作,摒弃粮食自求平衡观念,依托黑、吉两省大粮仓,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土特产和种子等特色优势产品,把辽宁建成东北甚至东北亚的“菜篮子”、“果盘子”和“后花园”。同时要以建设发达的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把辽东半岛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无规定疫病区,使养殖业成为辽宁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产业。要立足于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要着眼于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构。本着发挥比较优势、区域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构筑高效农业新布局。辽南地区要大力发展水产、水果等出口创汇农业;辽北、辽中要发展优质粮食、畜牧、蔬菜等高效农业;辽东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辽西要积极探索旱区农业新路子,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林草业,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农村经济结构。
依靠科技加速增强农业竞争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新趋势,坚持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在继续加强基础性研究的同时,打破所有制界限,加大向重点科技项目、示范园区的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深化农业科研部门改革,各类应用开发型研究机构,都要实行企业化改制,转为科技服务型中介机构或龙头企业。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力度,完善技术推广机构,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扶持民办农业科技组织,加快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要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突出抓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检验体系。搞好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推进农业国际化进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市场日趋国际化,只有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才能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的增收水平。一方面要抓住入世后各国投资商看好中国市场的有利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合资合作方式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管理经验,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拓展日、韩、俄、蒙等周边国家市场,扩大辽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积极向域外或境外输出劳务,走多元化农业对外开放之路。
积极培育和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组织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而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培育龙头企业。因此,必须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的重头戏,尽快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重点扶持带动农户多、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和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打造出能够角逐国际市场的“航空母舰”,带动农民出洋过海闯市场。要以订单为纽带实行工业化生产,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有效利用世贸规则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要充分运用世贸组织“绿箱”政策,用足“黄箱”政策,用好“蓝箱”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帮助农民化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要把水利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好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把有限的水资源用于高效农业上。要加快农村交通、能源建设和电网改造,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要积极鼓励退耕还林还草,搞好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力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建立和完善服务型农业管理体制。要适应世贸组织的规则,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当前要适应农民增收需求,着力抓好农业市场信息、科技推广、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等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农民合作组织的培育工作,扶持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继续搞好农村各项改革,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推进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效益。要树立减负就是增收的思想观念,强化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002-6-12 13:05:28)相关链接 浏览次数: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