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研报告

 

打印本页

中国加入WTO最难的是政府“入世”


--------------------------------------------------------------------------------



  □学习时报报特约记者 于颖

3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大型国际研讨会。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在主题发言中说,中国加入WTO,最难的是政府“入世”。他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调整,首先要从对政府工作调整开始。

中国加入WTO的战略意义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陈清泰认为这是一个最基本但又是最深刻的问题。他说:“有的人认为中国加入WTO的主要目的无非就是想扩大中国产品的净出口,并以此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我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诚然,中国加入WTO后要争取的一个结果是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出口随之增加。但是,对于正处在体制转型和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一些阻碍经济长期增长的深层次矛盾是不会因为出口增加就能彻底解决的。否则,人民币贬值可能比加入WTO要来得更直接一些。”

加入WTO,是中国为了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而主动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目的是通过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在开放中提高国家竞争力。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靠贸易与投资壁垒等保护性手段为国内企业创造生存空间的做法正在改变。

陈清泰认为,中国加入WTO的战略意图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为更多更好地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加快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并利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国家正当利益;三是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和通行作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

陈清泰指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加入WTO的战略意义在经济上将逐渐在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通过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加入WTO后,不断健全的法律制度,规范、透明与高效的政府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软环境”方面的改善,将为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是有选择地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大国比较优势,努力把中国建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为主导力量的产业转移正在加速进行。加入WTO,无疑为中国积极而有区别地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大国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将在就业、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获益。

三是按WTO通行规则行事,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私营个体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中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经济也必将越来越多地从私营个体经济的壮大中受益。

四是充分享受WTO成员待遇,积极扩大出口。加入WTO后,中国的出口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享受“国民待遇”,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出口产品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以中国制造业为基础的全球战略的实施,中国的竞争优势除传统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开始向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扩展。

五是扩大对外投资,并借此拉动产品出口。加入WTO,也为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成长为国际性企业铺平了道路。今天,以海尔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优势企业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正在加快海外投资步伐,以实施其全球化战略。WTO无疑为它们提供了广阔空间。

六是积极参与新一轮世贸规则谈判,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合法权益。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不只是国际经贸规则被动的执行者,而且是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者。中国可以通过WTO提供的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加入WTO后的应对战略

在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任何盲目乐观和消极应付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陈清泰说:“尽管短期出现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应及时采取趋利避害的有力措施,但原则上讲,入世后面对的许许多多问题只有在争取实现战略意图过程中才能找到可持续的出路。看到入世后的短期困难就放弃战略考虑,转而想恢复传统的政府干预或强化产业保护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陈清泰认为,如果不能实施战略意图,即使“自我保护”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保留了一个现状落后的体制和结构。相反的是,我们应采取一种“进取性战略”。相对被动的“防御性战略”而言,“进取性战略”的政策目标明确指向实现战略意图,强调在加入WTO的更加开放条件下,加快国内的调整和改革,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将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持续地转化为国内需求不断增长的优势、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以加工组装为重点的制造业优势、通过学习先进经验而具备的“后发优势”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全球产业分工和重组中争取一个有利的地位。

在陈清泰看来,实施“进取性战略”,首先是各级政府要努力推进自身的改革。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始终处于特殊而关键的位置。它既是改革的动力,又是改革的对象。必须进一步放弃传统的计划思维模式,政府发挥作用的基本点要从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转向使市场起作用,通过市场力量提高本国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吸引国际经济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入世首先也是最难的环节就是“政府入世”。加入WTO意味着中国政府对自身行为要更加符合市场机制做出了承诺,通过引入外部规则与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政府职能范围和行为方式,将为政府改革注入动力。

实施“进取性战略”的落脚点是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说加入WTO对中国产业而言是有利有弊的话,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政府保护程度低、市场竞争充分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将从入世中受益;而那些政府保护程度高、竞争不充分或处于竞争弱势的产业将感受到强烈冲击。从长期来看,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还在于中国能否充分发挥出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毕竟不等于竞争优势。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还取决于中国产业和企业在开放与竞争中改革与调整的力度。

中国产业和企业为提高国际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清泰说:“首先,必须要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即脱离了政府干预的、产权清晰的、独立的法人实体。而市场主体的成长壮大不应该是政府选择的产物,应该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其次,必须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为民营资本提供平等的竞争平台和市场机会,让优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三,必须要加紧结构调整,让经济资源能通过市场不断地向具有或潜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

正确理解和利用好过渡期

中国在一些重要领域保留了期限不等的过渡期,这也是WTO各成员体通行和认可的一种做法。

陈清泰认为,对于过渡期的理解问题,实际上是过渡期政策的指导思想问题。从根本上讲,过渡期就是在兑现入世承诺过程中加速体制转轨和政府改革的过程;就是在减缓外部冲击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国在分享加入WTO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应当也只能在充分利用WTO提供的机遇过程中逐步化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过渡期不是保护期,而是国家和产业竞争力的培育期。

对中国而言,今后三至五年的过渡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和产业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行政理念和行政方式,要完善市场法规,不断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充实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二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企业的重组改造,培育富有活力的竞争主体。一方面要根除那些限制生产要素存量流动与重组的制度性障碍,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另一方面还要为各类投资主体提供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通过资产流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力。

三是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分工与重组。政府要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跨国直接投资,鼓励企业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主动有选择地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努力把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

四是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条件,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政府要鼓励中国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发展空间和机遇,通过对外投资与合作,带动相关产品出口、短缺产品进口,扩大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


(2002-7-25 7:58:07)相关链接 浏览次数:165

发表、查看关于该新闻的评论       把本页介绍给你的朋友把本页介绍给你的朋友        关闭本窗口

“实践”网